前百度高管转型AI Agent赛道:使用评测超越Manus引发关注_GenSpark_用户_浏览器
近日,人工智能领域掀起新一轮技术革新浪潮。前百度集团副总裁、小度科技CEO景鲲创立的初创公司GenSpark宣布战略转型,从AI搜索转向AI Agent(智能代理)浏览器研发,其新产品在权威评测中超越当前行业标杆Manus,引发资本市场与科技界热议。
从搜索红海到Agent蓝海:一位技术领袖的二次创业2023年,景鲲离开百度后创立GenSpark,初期聚焦AI搜索领域。然而,面对谷歌、Perplexity等巨头的激烈竞争,GenSpark于2025年3月底宣布战略调整,推出整合AI搜索、浏览器与Agent功能的“Super Agent”产品。这一转型被业界视为避开成熟赛道、抢占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的关键举措。
展开剩余75%据GenSpark披露,其产品核心突破在于“混合代理系统”——通过协调多个AI模型与工具,实现任务自动化处理。例如,用户提出“策划一场北京三日游”需求,系统可自动整合交通、酒店、景点信息,生成行程表并附上预订链接;在商业场景中,还能分析短剧行业盈利模式并输出PPT报告。在GAIA Benchmark(全球通用智能体评测基准)中,GenSpark在“日常任务”与“深度研究”两类场景得分均超过Manus及OpenAI的DeepResearch。
技术突破与市场争议并存GenSpark的技术架构包含三大创新:
动态模型调度:根据任务复杂度自动调用最优模型,简单问题使用轻量级模型快速响应,复杂分析则启用专用模块; 多模态交互:支持语音、文本、图像混合输入,例如用户拍摄商品照片即可触发比价与购买建议; 隐私沙盒机制:通过本地化数据处理减少敏感信息上传,回应此前Manus因调用用户删除数据引发的争议。不过,行业观察人士指出GenSpark面临双重挑战:一方面,其产品形态介于传统AI搜索与新兴Agent之间,尚未形成明确用户心智;另一方面,微软、谷歌等巨头已加速布局Agent领域,初创企业需在巨头入场前建立壁垒。对此,景鲲在内部信中表示:“真正的智能不应局限在对话框里,而是融入用户每个数字接触点。”
Manus的启示:从现象级产品到行业警示作为对比,Manus的崛起与波动为行业提供了鲜活案例。这款由中国团队开发的产品曾在2025年3月初创下日活千万纪录,却因服务器过载、营销过度等问题遭遇口碑反转。尽管其技术实力不容小觑——例如能自动生成上市公司研报,GAIA测试任务完成度达87%——但用户体验与商业落地的失衡导致发展受阻。
GenSpark显然从中吸取教训:其产品强调“渐进式智能化”,例如保留传统浏览器页面降低学习成本,同时通过侧边栏逐步引导用户尝试Agent功能。这种“软着陆”策略已初见成效,早期用户反馈显示,40%的日活用户开始习惯使用Agent处理超过3个连续任务。
Agent浏览器:2025年最热赛道背后的产业逻辑据IDC预测,2025年全球AI Agent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美元,其中浏览器作为核心入口占据35%份额。这吸引包括ARC、Dia等产品加入战局。行业分析师杨晓鹤指出:“Agent浏览器正在重构人机关系——过去是人适应工具,未来是工具理解人。”
不过,技术伦理问题随之凸显。当GenSpark展示“自动拨打餐厅订位电话”功能时,立即引发关于AI代理权责的讨论:若预订信息出错,责任应归属用户、开发者还是餐厅系统?对此,GenSpark回应称已建立“人工复核+保险赔付”双机制,并将在欧盟率先通过GDPR认证。
中国AI创新的新范式GenSpark的突围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正从“模式创新”转向“原始创新”。与其同期,阿里巴巴发布具备批判性思考能力的QwQ-32B模型,腾讯推出多模态视频生成工具,形成技术协同效应。景鲲团队背景亦显示“百度系”持续输出顶尖人才——从李彦宏力推文心一言,到前员工探索新领域,中国AI生态呈现多元化发展。
资本市场对GenSpark寄予厚望,尽管具体融资细节未公开,但多家机构证实其估值两周内增长300%。不过,正如Manus的教训所示,技术优势需与用户需求精准对接。随着微软计划6月发布Copilot浏览器,这场关乎未来十年人机交互形态的竞赛,才刚刚进入高潮。
发布于:上海市